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廖威 劉智勇)農歷春節前夕,衡南縣人民法院花橋法庭成功調解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,促使當事人在案件執行前解決爭議。
原告陽某初與被告陽某生系朋友關系,2008年被告以資金周轉為由向原告借款24000元,原告同意并以現金的方式向被告出借款項共計24000元。2013年3月至5月原告因建房在被告處購買預制板,共計11000元,雙方協商,以貨款抵扣借款。經核算,被告尚欠原告借款13000元。2015年被告向原告出具書面欠條兩份,載明:欠付原告借款13000元的事實,并約定利息按每月400元計算。后該案經調解雙方達成協議:被告陽某生同意在2024年8月15日之前償還原告陽某初借款本金13000元,原告陽某初自愿放棄全部借款利息。
文書生效后,被執行人陽某生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,迫于無奈,申請人陽某初向衡南縣人民法院花橋法庭提交執行申請書。
執行法官譚丹丹在接到案件材料后,第一時間與被執行人陽某生聯系,但被執行人陽某生態度頗為抵觸,拒不償還借款。后經執行法官多方了解得知,雙方是二十來年的朋友關系,后因瑣事發生了矛盾,才導致這一萬余元的借款遲遲未能履行。了解情況后,執行法官將申請人陽某初、被執行人陽某生約至法庭進行調解。執行法官從雙方多年朋友感情的角度出發耐心進行溝通,并就相關法律規定進行釋法析理,雙方終于解開心結,被執行人陽某生同意當場償還未付借款。在執行法官的勸導下,雙方一致同意以10000元了結此案,加上此前已經履行的3000元合計13000元。至此,該案得到化解。
下一步,衡南縣法院將繼續以“五聯共建”為核心,完善和創新執前調解機制,積極探索更多元、更高效的糾紛解決路徑。繼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不斷完善多元解紛機制,將矛盾化解在源頭,做到案結事了,最大程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,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溫暖與關懷。
責編:王汝福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